上海
切换分站
    同济大学自考专业--艺术设计
    2016-01-20发布, 次浏览 收藏 置顶 举报
同济大学自考专业--艺术设计
  • 同济大学自考专业--艺术设计
  • 区域:杨浦区
  • 上课班制:随到随学
  • 课程类型:普通课程
  • 授课时间:详情咨询
  • 授课对象:有意向
  • 网报价格:¥详情咨询    课程原价:¥详情咨询
  • 咨询热线:4006999596
  • 课程详情
  • 机构简介
  • 地图信息
  • 网上报名



同济大学自考专业--艺术设计

专业概述: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专业(专科),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较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的知识、技能,并具有艺术设计的能力,成为能较好承担艺术设计的相关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专科的基本要求:具有从事艺术设计相关工作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用专业知识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强调考生实际能力的培训,注重考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课程设置:

专业代号:B050437 

注:“标准号”为2002年以前使用

序号

类型序号

课程代码

标准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考试方式

1

00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必考

笔试

2

00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必考

笔试

3

003

00694

 

设计素描

3

必考

实践考核

4

004

00695

 

设计色彩

3

必考

实践考核

5

005

09233

 

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3DMAX)

6

必考

实践考核

6

006

05712

 

艺术设计基础

3

必考

实践考核

7

007

09235

 

设计原理

3

必考

笔试

8

008

08717

 

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

6

必考

实践考核

9

009

09236

 

编排设计

4

必考

实践考核

10

010

00713

 

字体设计

4

必考

实践考核

11

011

05546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

5

必考

实践考核

12

012

04693

 

网页设计

4

必考

实践考核

13

013

10418

 

VI设计

3

必考

实践考核

14

014

07122

 

立体构成

3

必考

实践考核

15

015

09237

 

材料工艺学

4

必考

实践考核

16

016

08513

 

设计表现技法

4

必考

实践考核

17

017

00711

 

展示设计

4

必考

实践考核

18

018

09238

 

室内设计

5

必考

实践考核

19

019

09239

 

室外环境景观设计

5

必考

实践考核

20

020

09240

 

艺术设计毕业设计

8

必考

实践考核

21

101

00015

3022

英语(二)

14

选考

笔试

22

102

04026

 

设计美学

3

选考

笔试

23

103

10419

 

设计调查

6

选考

实践考核

24

104

10420

 

装饰表现

5

选考

实践考核

25

201

04317

 

素描

4

加考

实践考核

26

202

04315

 

色彩

5

加考

实践考核

27

203

10177

 

设计基础

6

加考

笔试

 

就业方向:

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网页艺术设计、版式设计。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2018自考网看到的,谢谢!

同济大学自考专业--艺术设计

同济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原有的医、理、文、法、测绘、机电、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向国际性大学转变和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
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组部直管高校。
2007年建校百年之际,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2013年,学校提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 "五方面综合特质,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内桥梁与隧道、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新能源汽车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20多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8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截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6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4所附属中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7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68196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37.1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005人,硕士研究生13644人,博士研究生4504人。另有攻读学位外国留学生2477人。拥有专任教师2674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88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30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7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5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7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满怀豪情,朝着"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网上报名
  • 性别: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 QQ:
  • 联系地址:
  • 其它说明:
  • 验证码: *
  •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